《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94年3月22日通过,自( )起施行。
A.1994年5月1日
B.1994年10月1日
C.1995年1月1日
D.1995年3月1日
下列关于预算编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中央顶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应当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收支预测进行编制
B.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单式预算编制
C.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贯彻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
D.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
我国国家预算的级次分为( )。
A.三级
B.四级
C.五级
D.七级
国务院于每年( )前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中央各部门下达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提出编制预算草案的原则和要求。
A.9月30日
B.10月11日
C.11月1日
D.11月10日
中央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草案的审核,并汇总编制本部门的预算草案,于每年( )前报财政部审核。
A.10月30日
B.11月11日
C.12月1日
D.12月10日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应按照法定期限和方式向财政部报告本行政区域预算执行情况,其中,预算收支旬报,按照财政部规定的内容编制,于每旬终了后( )日内报送财政部。
A.3
B.5
C.10
D.15
关于预算调整方案,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预算调整方案由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具体编制
B.预算调整方案应当列明调整的原因、项目、数额、措施及有关说明
C.预算调整方案经本级政府审定后,提请上级政府财政部门审查和批准
D.各级政府对于必须进行的预算调整,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
财政部应当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中央预算之日起( )日内,批复中央各部门预算。
A.10
B.15
C.20
D.30
地方各部门应当自本级财政部门批复本部门预算之日起( )日内,批复所属各单位预算。
财政部应当在每年第( )季度部署编制决算草案的原则、要求、方法和报送期限,制发中央各部门决算、地方决算及其他有关决算的报表格式。
A.1
B.2
C.3
D.4
国家预算的作用包括( )。
A.节约财政支出作用
B.财力保证作用
C.调节制约作用
D.反映监督作用
我国《预算法》的立法目的是( )。
A.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
B.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C.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
D.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下列关于我国各级预算组成的表述,正确的有( )。
A.中央预算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
B.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
C.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D.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本级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下一级只有本级预算的,下一级总预算即指下一级的本级预算
根据《预算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管理职权包括( )。
A.审查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B.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C.批准中央预算和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D.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根据《预算法》的规定,预算收入包括( )。
A.税收收入
B.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
C.专项收入
D.其他收入
预算支出包括( )。
A.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
B.国家管理费用支出、国防支出
C.支持企业的挖潜改造支出
D.拨付的生产性贷款贴息支出
各级政府编制年度预算草案的依据有( )。
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中长期计划以及有关的财政经济政策
B.本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和财政管理体制确定的预算收支范围
C.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D.法律、法规
中央预算的编制内容包括( )。
A.本级预算收入和支出
B.上一年度结余用于本年度安排的支出
C.返还或者补助地方的支出
D.地方上解的收入
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可分为( )。
A.政府公共预算
B.国有资产经营预算
C.社会保障预算
D.其他预算
政府财政部门在预算拨款管理中应遵循的原则有( )。
A.按照规定的预算级次和程序拨款,即根据用款单位的申请,按照用款单位的预算级次和审定的用款计划,按期核拨,不得越级办理预算拨款
B.按照进度拨款,即根据各用款单位的实际用款进度和国库库款情况拨付资金
C.在适当情况下可以办理无预算、无用款计划,或者是超预算、超计划的拨款,但不得擅自改变支出用途
D.按照预算拨款,不得办理无预算、无用款计划、超预算、超计划的拨款,不得擅自改变支出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