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的描述,错误的是
A、人体直立
B、下肢并拢
C、足尖向前
D、两眼向正前方平视
E、两上肢自然下垂,掌心向内
下列不是新型隐球菌特性的是
A.菌体单细胞,外包厚荚膜
B.标本可直接用墨汁负染色后镜检
C.在沙氏培养基上形成酵母型菌落
D.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形成假菌丝
E.在25-37℃均可生长
正常心电图QRS波群的激动时限小于
A、0.1秒
B、0.11秒
C、0.12秒
D、0.13秒
E、0.14秒
照片上某处的透光程度称为
A、阻光率
B、光学密度
C、透光率
D、对比度
E、颗粒度
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朊粒
B.细菌
C.真菌
D.衣原体
E.支原体
可能检出溶组梦、内阿米巴包囊的标本是
A.脓肿穿刺液
B.痰液
C.黏液脓血便
D.肠病变部位的刮取物
E.成形便
正常成人下颌角的角度为
A、<90°
B、90°
C、120°
D、140°
E、160°
DSA中采集到的存储于存储器1中的没有对比剂的图像称为
A、数字影像
B、对比影像
C、mask影像
D、减影像
E、原始影像
正常心脏后前位不易观察到的是
A.右心房
B.主动脉结
C.肺动脉段
D.右心室
E.左心室
引起Ⅱ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A.IgG,IgA
B.IgM,IgA
C.IgG,IgM
D.IgG,IgE
E.IgM,IgE
路标技术的使用为介入放射学的插管安全迅速创造了有利条件。具体操作是:先注入少许对比剂后摄影,再与透视下的插管作减影,形成一幅减影血管图像,作为一条轨迹并重叠在透视影像上。这样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导管的走向和尖端的具体位置,使操作者顺利地将导管插入目的区域。路标技术共分几个阶段
A、1
B、2
C、3
D、4
E、5
下列部位能用路标方式的是
A、心脏冠脉
B、脑血管
C、主动脉
D、肺动脉
E、心脏
CR系统用成像板(IP)来接收X线的模拟信息,然后经过模/数转换来实现影像的数字化。对IP的曝光过程就是信息采集。关于IP的叙述错误的是
A、IP作为辐射接收部件替代了常规X线摄影用的胶片
B、IP在X线下受到第一次激发时储存连续的模拟信息
C、IP被扫描后所获得的信息可以同时进行存储和打印
D、曝光后的成像板,由于吸收X线而发生电化学反应
E、IP的影像数据可通过施加强光照射来消除
关于CR的信息采集叙述错误的是
A、IP具有与胶片相同的结构
B、IP成为影像记录的载体
C、光激励荧光体的晶体结构"陷阱"中存储吸收的X线能量
D、IP以俘获电子的形式存储的能量形成潜影
E、随着时间的推移,俘获的信号会呈指数规律逐渐消退
国际放射学界公认:当照片上的半影模糊值<0.2mm时,人眼观察影像毫无模糊感,当半影模糊值>0.2mm时,开始有模糊感,故0.2mm是模糊阈值。已知某焦点大小为0.6,则其允许的最大放大倍数为
C、1.3
D、1.5
E、1.4
某球管在实验时,发现放大倍数为1.15倍时,开始模糊,则该焦点大小可能为
A、0.6
B、1.3
C、1.4
D、1.2
E、0.9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焦点大允许的放大倍数大
B、焦点小允许的放大倍数大
C、焦点大成像分辨力高
D、焦点小球管容量大
E、焦点大小与放大倍数无关
透过被照体的X线照射到平板探测器的非晶硒层时,由于非晶硒的导电特性被激发出电子-空穴对,即一对正负电子。该电子-空穴对在外加偏置电压形成的电场作用下被分离并反向运动,负电子跑向偏压的正极,正电子跑向偏压的负极,于是形成电流。电流的大小与入射X线光子的数量成正比,这些电流信号被存储在TFT的极间电容上。每个TFT形成一个采集图像的最小单元,即像素。每个像素区内有一个场效应管,在读出该像素单元电信号时起开关作用。在读出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开关导通,把存储于电容内的像素信号逐一按顺序读出、放大,送到A/D转换器,从而将对应的像素电荷转化为数字化图像信号。关于该平板探测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属于直接转换
B、属于间接转换
C、成像效果好于IP
D、数据转换不经过可见光
E、需要高压电场
场效应管的作用是
A、产生电荷
B、存储电荷
C、开关
D、A/D转换
E、放大
垂体微腺瘤放大动态扫描能清楚地观察微腺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在增强扫描的早期阶段,在增强的垂体组织内微腺瘤呈局限性低密度影,边界多数清楚;在晚期阶段,微腺瘤可呈等密度或高密度病灶。总之,动态扫描可观察微腺瘤血供的全过程,有利于对微腺瘤的诊断。下面对垂体微腺瘤的CT放大动态扫描的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垂体微腺瘤放大动态扫描能清楚地观察微腺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B、在增强扫描的早期阶段,在增强的垂体组织内微腺瘤呈局限性低密度影,边界多数清楚
C、在晚期阶段,微腺瘤皆为高密度病灶
D、在晚期阶段,微腺瘤可呈等密度或高密度病灶
E、动态扫描可观察微腺瘤血供的全过程
同时利用电泳、电渗作用的技术为
A.免锋电泳技术
B.对流免疫电泳
C.单向琼脂扩散
D.免疫固定电泳
E.双向琼脂扩散
用于抗原定量分析的技术为
用于血清蛋白成分分析的是